以下是嘉義中正大學傳播系學生
顏同學和她的學姐完成的專題報導,報導嘉義地區戲院的興衰史
其中有很多內容報導了我長大的地方--榮昌戲院

因為網路奇妙的相遇,促成了我爸媽接受有關榮昌戲院的採訪
我也才有機會看到這些和我成長記憶相關的報導
這些報導對我這個在「戲園」長大的人來說,意義非凡
我不是一般的讀者,我是經歷那些歷史的「當事者」
所以我非常珍惜這些報導,也希望你花些時間看看它
我多麼喜歡人們也知道那些過往
那些民國五十、六十年代的「光陰的故事」

榮昌戲院的興衰史,我也是第一次清楚的知道
看著我不認識的人,比我更了解的報導著我熟悉的地方
感覺非常奇異,也更加珍惜這些曾經和我的生命那麼緊密的過去
我真喜歡知道這些老故事

有些內容來自對我爸媽的採訪,所以更讓我覺得親切
我爸媽的畫面在第二篇「消失的老戲院 朴子『榮昌座』」
看著爸媽的笑臉出現在別人的報導中,內心有些激動

現在就請你慢慢的看

第一篇:
老戲院悲歌 嘉義縣何處看電影
【記者翁敏兒、顏資蓉/嘉義報導】

  隨著錄影時代的來臨,戲院面臨考驗。台南縣最後一家戲院今年十月底將熄燈,而嘉義縣早在二十年前,最後一間朴子榮昌戲院關閉,現在嘉義縣的民眾看電影要到嘉義市才看得到。戲院關閉除了造成民眾不方便之外,歷史悠久的戲院是當地人的回憶,保存文化價值或是直接改建,將是各地政府目前的課題。

台灣的戲院興起與電影的輸入,都是在日治時期之後。早期的戲院成為戲劇表演場地,為名符其實的「戲院」,除了傳統的歌仔戲、布袋戲,也引進了新劇<註一>,戲院成為民眾聚集的場所;直到20世紀初,電影甫在台灣放映,戲劇與電影兼容並蓄,戲院才逐漸成為現代人所知的電影院。映演事業的黃金年代自民國四十年到民國六十八年,顛峰時,台灣共有540家戲院,其中嘉義縣共33間。隨著時代演進,錄放影機與電視在台灣發展迅速,造成戲院一間間關閉,嘉義縣最後一間老戲院是榮昌戲院,最後一年只播放幾天的電影,但也在民國八十年時關閉。對此,前榮昌戲院經理人吳燈煌感嘆地說:「廣播、電視的發展影響了戲院,關閉也是沒辦法的事情。」



  中正大學位於沒有電影院的嘉義縣,學生觀賞電影的管道多元。通訊四黃鈞鼎說道:「小時候比較常看電影,現在看電影要到比較遠的嘉義市,因此最多在每個月的回饋日<註二>才會去電影院觀賞。」生科四張郁欣也表示,電影院離學校太遠了,看情況可能兩個月才會去看一次電影。對於平時觀賞電影的管道,她明確地指出:「用網路電視看,大家不是都這樣嗎?」

  環境變遷,現在學生觀看電影的方式有很多種,中正大學電影社成立是為了推廣電影,讓學生有更多管道可以觀看電影。電影社社長李易烜表示:「社團活動主要是播放電影,之後大家與指導老師討論、分享心得,讓大家都能夠看電影、了解電影。」社團成員經常一起到嘉義市電影院觀賞電影,除了在學校內的社團活動之外,這群喜愛電影的學生,也很樂意到電影院體會大螢幕的感受。但目前學生較常到連鎖電影院嘉義嘉年華觀賞電影,對於同樣位於嘉義市的老戲院新榮戲院的經營可能造成困難,張郁欣說道:「在嘉義念了四年書,但是從來沒有到新榮戲院觀賞過電影,只會去嘉年華看。」

  科技的日新月異,新的觀看電影形式多元,造成原本林立的戲院一間間關上大門,戲院前大排長龍的景象不再。目前嘉義縣沒有戲院,原先的老戲院逐漸被現代擁有華麗設備的戲院所取代,目前嘉義市僅剩的兩間戲院中有一間即是如此形式。面對時代變遷,造成不少戲院成為歷史,但有些老戲院依舊努力尋找新的經營方式,希望能在夾縫中求生存。

<註一>「新劇」,即西方的話劇,又稱新流劇,以反抗封建時期的歌舞伎而產生,是平民反抗明治專制政府的自由民權之藝術抗爭。1888年,自由黨的角藤定實已宣傳民權的形式成立劇團,高喊民主自由口號。
<註二>回饋日為嘉義嘉年華戲院每個月舉行一天的活動,當天電影半價優待。

第二篇:
消失的老戲院 朴子「榮昌座」
【記者顏資蓉、翁敏兒/嘉義報導】

  台灣電影始於日據時代,戲院的發展深受時代科技文明的影響,迄今與時代抗衡的老戲院仍屈指可數。朴子的「榮昌戲院」即是舊時代的象徵,當八零年代大家都圍著電視機時,失寵的電影被打入冷宮,而此時的「榮昌戲院」已顯得筋疲力軟,最終在時代的浪濤中沒頂。

  朴子市的「榮昌座」建於日治時期昭和八年(西元1933年),由台灣人涂榮在東石郡朴子街(現朴子市向榮路)自建自營。當時的「座」是日本用語,即戲院的意思。榮昌座屬於洋式樓房建築,內部以檜木材料為構造,階梯式座椅和二樓馬蹄形環狀座位,可同時容納上千人,其建築風格在當時相當新穎和氣派。二戰後,榮昌座改名為榮昌戲院,經營人涂榮將戲院轉賣給吳鼎,吳鼎於1960年登記營業,並將戲院內部整修,而重整旗鼓的榮昌戲院,即將帶動朴子往後二、三十年的黃金歲月。

  光復初期的台灣,社會秩序混亂,民生凋敝,到戲院看戲是人民生活中最大的娛樂,嘈雜世界中的心靈寄託。榮昌戲院新的經營人吳鼎,遇上了台灣電影最美好的時代,當時生意之興隆而人手卻嚴重短缺,使他不得不向遠在宜蘭工作的弟弟—吳燈煌求援,幫忙協助戲院的管理。榮昌戲院屬於「影劇雙棲」的混合式戲院,意即除了放映電影外還有戲劇的演出,而歌仔戲在五零年代征服了全台觀眾,布袋戲在歷經「二二八事件」後也朝室內戲院發展,隨著1955年台語片的興起,鄉村電影院也登上了高峰。

  除了地方戲劇,也有一種叫做「新劇」(話劇、文明戲)的劇種,「當年最紅的是『藝霞歌舞團』,是模仿日本寶塚歌舞團而來的,每次巡迴演出幾乎場場爆滿。」吳燈煌對「藝霞歌舞團」印象之深刻,可見當時轟動的程度。「最熱鬧的時候,車仔(腳踏車與摩托車)停滿整條街,占了十五家店面門口!」吳燈煌的妻子黃金緞回憶起當時在戲院外「顧車仔<註一>」的情況,壯觀的畫面頓時間歷歷在目。榮昌戲院所在的向榮路是當年朴子最繁華的地段,小吃攤販、涼水店、水果店等等無不曾霑過榮昌戲院的恩露,它是朴子的經濟核心,不僅提供了娛樂同時也餵養了地方上的人。



(我爸爸吳燈煌先生,媽媽吳黃金緞女士)

隨後,新興起專映電影的東和、黎明戲院開張,而榮昌戲院這個老前輩的競爭力已大不如前了。「新戲院的影響不大。但自從收音機開始播放廣播劇時,大家都不太來看戲了,而最大的打擊是『電視』的出現。」吳燈煌感慨說道。六零、七零年代台灣製片工業起飛;但進入八零年代後,錄影帶遭盜拷的問題日趨嚴重,電視的異軍突起更讓電影產業顯得星光黯淡。

電影產業的發展瞬息萬變,在短短幾十年間就像流星般從最高點逐漸往下墜。拖著疲憊身軀的老戲院對電影仍有著期待,當時許多戲院改頭換面朝小規模精緻化經營。吳燈煌卻試著將榮昌戲院繼續做大,並加強電影宣傳,一到假日便租宣傳轎車、手繪宣傳海報、四處到附近鄉鎮發傳單,但努力的成效似乎有限,老戲院終究抵不過時代的淘選,在民國八十年間熄燈,而向榮路也繁榮不再。

同樣是在地人的朴子市公所文化課課長盧春霖回憶,「榮昌戲院的最後一部片似乎是『少林足球』(並非周星馳的「少林足球」),當時還標明是最後一片,但還是沒幾個人去看。」朴子榮昌戲院經歷了台灣電影最美好以及最慘澹的年代,它是台灣電影史的一個縮影。曾經為戲子的舞臺,臺上戲如人生,榮昌戲院從喧鬧到靜默的過程似乎比戲劇本身還更具張力。

<註一>「顧車仔」,來戲院看電影的人繳一、兩元的寄車費,將腳踏車或機車交付給戲院門口的看顧人,電影散場時,把寄車存根聯給看顧人核對號碼後領回自己的車。

第三篇:
榮昌戲院 老戲院熄燈後的微光
【記者翁敏兒、顏資蓉/嘉義報導】

  朴子榮昌戲院關閉二十年,在今年成為梁修身導演《戀戀阿里山》的拍攝場景之一。而朴子市公所也考慮將戲院列入朴子文化之旅的景點,正積極與戲院所有人接洽。談起榮昌戲院的繁榮,更是朴子市民不可抹滅的共同回憶。

  朴子市近年來朝著藝文、觀光方向發展,如建立藝術公園、刺繡文化館等,朴子市公所文化課課長盧春霖表示:「已多次與榮昌戲院目前所有人洽談,希望能將戲院列為歷史建築,並且成為社區文化觀光之旅的十景點之一。」目前由於榮昌戲院關閉後沒有再次整修,外觀與內部老舊,木質地板腐蝕嚴重,同時,此為私有財產,因此只能帶著民眾在戲院外解說歷史背景和故事。對於戲院真正成為文化觀光之旅景點,市公所仍在籌劃階段。朴子市遊客中心導覽員黃淑晴積極推動榮昌戲院的文化,她說:「我很希望這種地方上的文化產業能夠發揚光大。」在導覽過程中她細細解說榮昌戲院的歷史與發展,希望能夠讓觀光的遊客認識這個有價值的文化資產。

  由梁修身所導演的《戀戀阿里山》,劇情為民國三十八年遷台後,有一個劇組中的導演和攝影未回中國大陸,前者在阿里山林務局工作,後者曾經停留在榮昌戲院。因此希望能夠拍攝榮昌戲院的場景,拍片前積極與市政府和戲院所有人接洽,其中,市政府相當配合,找了許多臨時演員助陣。在拍片過程中也將榮昌戲院外觀及內部稍微進行整修,但修繕的地方不多,戲院大致上仍是老舊的狀況。盧春霖希望這樣的影片能夠像《海角七號》般,帶動朴子市的觀光人潮。

  新竹內灣戲院同為老戲院,關閉後重新裝潢,改建為特色餐廳,已成為內灣景點之一。盧春霖表示:「目前仍希望以歷史建築物的方式保存榮昌戲院。」榮昌與內灣戲院結構不同,要效法內灣戲院改建成餐廳可能有困難;但若戲院所有人要將其與其他產業結合,那也將是保存榮昌戲院的另一個辦法。

  面對榮昌戲院的改變,在地人陳先生表示,當時榮昌戲院前的向榮路充斥著攤販,好不熱鬧,但如果要再次發展似乎是不可能的。榮昌戲院對面中藥店老闆陳先生對於當時的景象印象深刻,他說明:「當初這條街很熱鬧,沒有機車、汽車的時代,戲院門口就停了很多排腳踏車,攤販也把這條小路給擠滿了,小吃也只有這裡才有得吃。」他認為戲院關閉之後,一切變得很安靜,但最近《戀戀阿里山》在此拍攝,似乎又開始熱鬧起來了,很多人會到這裡來看明星。



(榮昌戲院目前繁華落盡的蕭條景象)

  即使榮昌戲院關閉後,回憶仍留在朴子市民心中,盧春霖感嘆地說:「榮昌戲院對朴子而言是很重要的記憶。」對於老戲院再出發的道路,朴子市政府正在積極規畫,期盼歷史悠久的榮昌戲院能透過發展觀光,成為更多旅人回憶的一部分。

第四篇:
戲院文化政策 古蹟登錄路迢迢
【記者顏資蓉、翁敏兒/嘉義報導】

  朴子市榮昌戲院建於日據時期的昭和八年(西元1933年),距今已有77年的歷史,建築外觀帶有日式歐化洋房的風格,鋼筋水泥再加上窗形建築,戲院內部則以檜木作為隔間,淡綠色的建材,高挑堅實,迄今外觀仍保存完好。朴子市公所積極計畫將榮昌戲院登錄為歷史古蹟建築,但因戲院屬私人財產,古蹟的登錄仍需建物的所有權人向行政院文建會申請提報。

台灣電影幾十年間變化急遽令人咋舌,戲院附近的居民作為電影興衰的歷史見證人也有諸多感慨,「和戲院位在同條街上最困擾的是交通問題,家門口都被人車擠得水洩不通。」住在榮昌戲院附近的陳先生對當年車水馬龍的景象仍記憶猶新。但提及老戲院能否藉著國片的拍攝,或為電影提供片場而捲土重來,再現當年榮景,居民只是連連說道:怎麼可能!

  戲院是時代的文明產物,提供新興的中產階級一個休閒娛樂場所,是當代社會經濟活躍程度的指標。早期的電影業與酒家、舞廳「齊名」,被列為特種行業,在電影的黃金時代中,感受不出它深層的具體影響,當電影業慢慢呈現疲軟狀態時,才發覺到政府其實只把電影產業以娛樂事業的態度來經營,而非文化產業。直到1984年,電影的映演業務由特定營業改屬為文化事業,以迎合世界對電影的主流思維,與電影產業相關的從業人員也終能被正視,社經地位獲得提升。然而時不我與,當政府、社會開始對電影另眼相看時,錄影時代、電視時代接踵而至,國片加速沒落,映演業成了夕陽工業。

  而政府對傳統戲院的保存顯然做得不夠。嘉義縣政府文化處文化資產科林君徽表示,目前沒有與戲院保存、維護的相關計畫,也沒有具體的戲院文化推廣。對於老戲院文化資產保存的提出,縣政府的反應其實是相當訝異與不解的,由此可見傳統老戲院已然「遺世獨立」,被時代所摒棄了。

  政府尚未意識到傳統戲院的文化價值,再加上戲院所有權人對文化資產保存缺乏素養,老戲院隨時都有可能無聲無息地消失。行政院文化建會有形文化資產組古蹟歷建科楊淑英談到:「建物的所有權人可以主動向文建會提報古蹟,再交由文化局與文資專案小組會勘、評估,審核過後如達指定古蹟標準,即可登錄為古蹟。」而一旦列入古蹟,建物就屬於公共財,所有權人不得擅自對建物進行整修,古蹟的修繕權將交付給政府,修繕經費也由政府編列支出。

  朴子市公所觀光文化課積極推動榮昌戲院的古蹟登錄,但仍要視所有權人的意願而定,市公所多次與當事人協調未果,因登錄古蹟後即屬公共財,所有權人就無法任意變動建築物,這是最主要的考量原因。觀光文化課課長盧春霖坦言,對於老戲院的文化推廣確實力有未逮,但未來計畫將榮昌戲院列入社區文化之旅的景點之一,透過遊客中心導覽員的解說,讓更多人能從一間老戲院感受當年朴子的繁華、了解戲院的文化,進而認識台灣高潮迭起的電影興衰史。



「榮昌戲院是朴子相當重要的回憶,它是朴子第一間戲院,也是最後一間。」盧春霖說道。與過去相較,今天榮昌戲院的地位已不可同日而語,對朴子而言,榮昌戲院是近代經濟發展重要的里程碑,絕不能就此被泯沒了。

第五篇:
老戲院轉型 二輪電影消極競爭
【記者翁敏兒、顏資蓉/嘉義報導】

  台灣戲院的從無到有,從全盛時期的七、八百家戲院,1970年高達826家,是台灣戲院史上之最;然而時至今日,全台只剩104家電影院,而且還持續不斷地遞減。在連鎖電影院集團的進駐和網際網路的包夾下,硬體設備不夠豪華、新穎的戲院,轉朝二輪電影院方向經營。而近期國片的成長,似乎也無法對二輪電影院構成顯著的影響。

  嘉義市新榮戲院即是首輪轉二輪電影院的例子之一,它的前身為「大光明戲院」,六零年代也曾經有過一段輝煌的歲月,直至錄影帶和電視的崛起。轉為二輪電影院後的前幾年生意稍見起色,然而「網際網路」的發明對大眾的收視行為有了革命性的改變,同時,再次全面性的重創電影產業。



  在七零年代的全盛時期,嘉義市曾有過十四家電影院,最後卻只剩「嘉年華影城」與「新榮戲院」兩家,但新榮戲院能夠撐過電影蕭條的年代仍屹立不搖,經營者對電影的執著與熱情是主要原因,以「賠錢也要做下去」的心態為經營理念。面對連鎖電影集團來勢洶洶,二輪電影院還是有其生存之道,普遍的做法是壓低電影票價,用不到首輪電影四分之一的價格就能看兩部電影,經濟又實惠確實能吸引部分觀眾,但大部分的觀眾還是會選擇設備豪華的首輪電影院,對連鎖電影院呈現消極競爭。

  對於紛紛關門的老戲院,中正大學傳播系副教授唐士哲表示:「戲院沒落是因為一般人使用的媒介,現在大多可以從電腦、網路和家電用品直接播放影片,因此,花錢到電影院看的人少了。」他認為由於時代變遷,電影院的沒落是無可避免的趨勢。對於已經關閉的戲院,他表示,後續應由政府出面處理,例如有些是國民黨黨產的戲院,應該要釋放出來,改建成國民戲院,由國民自己經營管理,或是保存下來。

  而尚存的老戲院,面對各方面的競爭,經營越來越困難。針對如此的情況,唐士哲指出:「這些戲院應轉型成為較極端的風格,例如擁有華麗設備的大型電影院,像是華納威秀;或是可以結合博物館並專門播放藝術電影的特殊戲院,像是光點戲院。藉由不同的方式經營,才能夠吸引顧客。」

  老戲院的轉型顯示著時代變遷,面對大環境的改變,老戲院勢必改變原本的經營方式,吸引不同的客源,以求能夠繼續生存下去。新榮戲院改為二輪電影院,成功地繼續營運,成為嘉義市唯一的老戲院。近三十年來,戲院一間間的消失,當年風光不再,倒閉的戲院有些改建成大樓,也有些保留了原來的風貌成為歷史建築物,更有些如新榮戲院的老戲院依舊堅持著。雖然,老戲院見證了時代的興衰,卻未必能見到更遠的未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elen500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