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和Ben、Grace這對夫妻朋友
一起去 Johnny、Tina這對夫妻朋友家午餐
我們是因為上英文課「交叉認識」的朋友

來這邊的台灣人當初向澳洲申請移民時
大部分都要繳一筆到澳洲後上英文課的費用
如果你英文不錯,可以自己用英文和移民官進行面談
過程ok的話,就不必繳交這筆上課的費用

但也有英文不錯的人,覺得反正學費也不算貴
也就繳了學費,來澳洲之後,也去上英文課

如此一來,大部分的台灣人都會在來澳不久之後
開始去上英文課,也因此開始認識同樣來自台灣的朋友

大部分的台灣人會選擇到Moreton Tafe上英文課
Tafe是一種公辦的技職教育和為外國移民上英文的學校

Moton Tafe英文班的「台灣勢力」非常龐大
除了人的數量大,下課時聲量更大

由於同樣是來自台灣,有共同的生活背景和文化
同班同學常常也會是同時期來澳洲的新移民
加上初移民異國共同的體驗和挫折,增長了「革命式」的情感
一堆人話匣子一開,關都關不攏,根本不想上課

好不容易被英文「憋」了一堂課
一到下課那15分鐘
眾台灣人聊天完全不需要「熱身」
馬上high到最高點,每個人都熱烈的投入
能和台灣人「流利的說著自己擅長的語言」,
並且聊著各種來自台灣親切的話題,簡直是太爽了

「ㄟ,你幾擺總統袂鄧吼啥郎?(你這次總統要『蓋』給誰?)
阿扁仔,啊是(還是)連戰?」
「ㄟ,這次樂透上看七億,你要不要請台灣朋友幫你簽一支?」
「ㄟ,我有朋友要賣房子回台灣了,有誰想買房子,可以去看看!」
………

我每次下課經過我先生的教室
都聽到我先生和他台灣同學,眾人高分貝的聊天聲音
從台灣的政治現況、產業發展、股市行情
到澳洲的房地產、考駕照經驗、怎麼做饅頭…
大家爭相發言,共鳴的笑聲不斷,真是到了「喜氣洋洋」的地步
最好永遠不要上課!

於是「同學網」開始編織
上得越久,上的班別越多
「同學網」就會織得越大,並且彼此交集

牽來牽去,會發現:
你的新同學是你舊同學的舊同學
你的舊同學是你新同學的舊同學
(請繼續組合…)

你先生的舊同學變成你的新同學
我舊同學的太太變成我先生的新同學
我舊同學的太太變成我的新同學
我的新同學其實是我先生的舊同學
(請繼續組合…)

你去年的舊同學變成你今年的新同學(不同的班別)
你去年的舊同學打電話給你,叫你明年回來當她的新同學
(請繼續組合…)

我的男同學帶著他太太來訪
我因此認識他太太
我先生因此認識這位男同學和她太太

我先生邀他的幾個新同學帶另一半來家裡玩
我和我先生又因此認識幾個新朋友

我的同學來家裡借書
我先生和我去他同學家摘菜
我和我同學、我同學的同學一起去看房子
我邀我的新舊同學一起來跟我先生學做蔥油餅
我的朋友找她姐姐,她姊姊找她幾個同學,大家一起喝個下午茶
我找我同學一家人,和朋友鄰居家人,一堆人,開個午餐party
…………

繼續說下去,保證你頭昏腦脹

可是這些同學的關係
錯綜,卻不複雜
曲折,卻不離奇

新舊同學和新舊朋友一見面
第一時間先好奇:
「ㄟ,你怎麼也認識他(她)的?」

大家很快就把這些「血統」搞清楚
一下子就新舊不分,通通是老朋友了


再說到台灣人在這邊生活,尤其是上英文課
當然要取個英文名字
為了通俗好記
取來取去就是那幾個名字

出現率最高的那幾個名字,其實帶來的困擾也蠻大的

前些天有一位男同學,打電話來問我裝設省電燈泡的事
我拿起電話,聽到對方說:「Helen喔?」

聽出有趣的地方了嗎?

前面是一個洋名字,後面卻加了一個絕對台式的語助詞口氣--「喔」
仔細想想,真的很爆笑!

說到這裡,忍不住又插播一個相關的笑話

去年澳洲政府大力推展,
鼓勵全民全家的每一盞燈都換裝成省電燈泡
響應節能減碳的環保需求,延緩地球的溫室效應

因應1997年制定的「京都協議書」
為了促進世界各國完成溫室氣體減量的目標
其中一個辦法是:
允許無法達成減碳任務的國家
花錢向減碳任務超額完成的國家,買進超出的額度
也就是說,排放太多廢氣的國家,可以向排放廢氣較少的國家
購買他們的廢氣排放量
廢氣的排放量居然可以交易
(這個機制確實很有爭議,但我們今天沒空討論這個)

有一個相關的私人能源公司
為了向我們買走「碳權」(溫室氣體排放權),在報紙上做廣告,
宣稱為你換裝全家每一盞燈為省電燈泡,完全免費
但你之後因換裝省電燈泡「減少製造的二氧化碳量」
這個「碳權」,你要簽約送給這個公司

他們就再利用這些收集而來的「碳權」
賣給因營運規模較大、製造出超過二氧化碳排出量的大企業
或是跨國交易,利用這些「碳權」獲利

哇,我為了要說一個有趣的場景
先交代這麼長的背景
你的耐性還在嗎?
快,我趕快繼續說完!

我們搞懂這些無損權益的免費原因之後
於是和隔壁黃家一起申請這項免費的安裝服務
黃家比我們早一個星期安裝
老外電工來為黃家換裝燈泡時
我和先生過去了解進行的狀況

我想到如果這位電工,能在今天順便幫我家換裝燈泡
不但他省事,我也不必再等一個星期
我結結巴巴的問他可不可行
他沒搞懂,問我到底住在哪裡

隔壁的黃太太致文搶著發言,對著老外先發出不滿的一聲:「哼----」
用的是「啊你也真是的,這也沒搞懂」的台式口氣,用鼻腔發聲

「哼----啊就neighbor啊!」
一手指著我家,一邊還小小的瞪了老外一眼
說得是理所當然,而且理直氣壯!

我一邊等老外答覆,一邊笑出聲
「『啊就』neighbor『啊』!」
這是什麼英文?不但有「啊」,還有「就」!
老外應該聽得糊里糊塗吧?

我們亞洲人說起英文,
急急忙忙的,常常就會跑出這些母語的語助詞口氣和腔調
旁邊的人聽著聽著,又是著急又是同情(因為自己也是這樣)
但更多的是趣味,忍不住想笑,聽到這種「台式英文」其實很開心!

老外電工居然完全不「追究」那些「啊」呀「就」的到底是什麼東西
完全理解致文的意思,答應忙完這邊,就過來幫我裝燈泡
唉!真是完美的溝通!

致文說的英文不但「成功的保留了母語的精神」
還順利的達成任務,誰能說不完美呢?

後來我們家順利的換了54顆省電燈泡
省下不少銀兩和以後電費的支出
(屋內屋外、樓上樓下,包括不能動的壁燈、吊燈…
和能動的立燈、檯燈,通通都換成了省電燈泡。)

對不起,回到我男同學的電話(你沒忘記吧?)

「Helen喔?我是Jason啦!」
又來一個「啦」,而且注意,要用台式口氣!

什麼?Jason?
大大完蛋!哪一個Jason啊?
光是Jason,我就認識了四個
有Jason藍、Jason黃、Jason莊、Jason?(不知姓)
誰啊?我努力辨識他只說了幾個字的聲音

「抱歉,Jason?哪一個Jason?」
「你的同學Jason啦!」
喔,他多說了一句,我聽出來了
雖然他不知道,我叫Jason的男同學就有三個…

以上是男生的狀況,女生的問題更嚴重
以前的台灣爸媽,為女孩子取名字會有某些用字重複率很高
什麼芳、華、玲、惠、慧、英、珠、雲、鳳、芬、真、珍、麗…

台灣女生取英文名字似乎也有某些偏好
例如「莎」類:Lisa
例如「啊」類:Linda、Angela
例如「莉、蜜、妮」類:Lily、Emily、Amy、Jenny、Annie
例如「蒂」類:Sandy、Mandy、Cindy、Wendy、Judy
其他類:Grace、Susan、Jane、Alice

Lisa說過一個笑話:
「Hello ,你要找誰?啊?什麼『ㄉㄧˋ』?
我們家有Sandy、Mandy和Wendy,還有一個『弟弟』,
請問你要哪一個『ㄉㄧˋ』?」


對不起,我扯得也太遠了
我本來把這篇題目叫作「Tina的午餐」
都還沒開始講到午餐,就已經寫了快3000字了


我一開始只是想交代今天的午餐,主人和客人的關係
沒想到一發不可收拾

回到前面,我說我們是上英文課「交叉認識」的朋友

男主人Johnny是我的同學,我也因此認識他的太太Tina
Ben和Grace這對夫妻是我先生的同學,我因此認識他們
而Johnny又曾經和Grace是同學,他因此認識Ben

總而言之,
今天這些人一起出現在Johnny家,
來一場聚會,和吃Tina準備的午餐

至於午餐怎麼了
我看還是下回分解好了
因為我需要喘口氣,你們也需要好好呼吸了

11.11.09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elen500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